未分類
拿 GoPro 潛水拍攝時,該如何正確使用濾鏡?
炎炎夏日,帶著 GoPro 到海邊戲水,是許多 GoPro 玩家們都有的經驗,尤其是搭配原廠提供的防水殼,若不能拿著 GoPro 一起下海潛泳飽覽海底豐富的生態,也實在委屈了 GoPro 空有一身防水好本領的高強武藝。套句泛舟哥的經典金句「難得夏天帶 GoPro 到海邊,不下海潛水不然要幹嘛?」。
但事實上,小編知道有很多人買 GoPro,也是衝著它能上山,也能下海的天賦異稟功能才去買的。但是,帶著 GoPro 下水,可不是幫 GoPro 穿好防水衣戴上防水殼,就能開心的把海底世界原汁原味全都裝進你的記憶卡裡!
大家小時候如果上過物理課,大概明白自然光是由 7 種不同波長的光線所組成 (小時候沒上過物理課也沒關係,想想平常天邊彩虹的 7 個顏色,就可以瞭解它是由自然光經由雲層的水氣折射所產生的結果)。
[ 光線經由三菱鏡折射後所產生的7種光譜 ]
在海邊,我們都知道當陽光充足時,在藍天白雲的映照下從海平面所看到的顏色是藍色的。但比較正確的說法,是當自然光進入海水後,因為紅色與黃色光的波長比較長,也必較容易受到海水的介質所阻隔(或說是吸收),所以從我們眼睛所看到的,就只剩下光線裡較短的藍色波長光線反射進入我們的眼裡,才會讓我們看到的大海呈現一片深藍色的結果。
[ 海平面所呈現的藍色是大海吸收了光線裡的紅色與黃色波長並對藍色波長光線反射的結果 ]
並且,當我們進入海裡的深度愈深,自然光裡紅色與黃色波長光線被海水阻隔的情形也就愈嚴重。換句話說,自然光裡 7 種不同波長的光線,到最後也僅剩下藍色波長光線能穿透海平面到達比較深的海裡 (因為藍色光的波長較短,穿透海水的能力也較強) 。因此,可以想見的是,在正常情況下,當我們帶著 GoPro 進入海中,隨著下潛的深度不同,也會因為不同程度的紅色與黃色波長被海水阻隔,使我們從 GoPro 拍攝到的影像,出現偏綠色或藍色的結果。
[ 在深海裡,一切的影像因為在大海中最後只剩下藍色波長的光線,讓一切看起來都是藍色的 ]
所以,不管海底世界再怎麼繽紛多彩,如果只攜帶 GoPro 裸境下水拍攝,最後只能拍攝到一片霧茫茫的綠色或藍色影像時,也就不會覺得太奇怪了。
[ 在距離海平面較淺的海底,因為海水只阻隔了部分紅色與黃色波長的光線,而讓影像出現偏綠色的結果 ]
因此,如果我們希望透過 GoPro 在海底能捕捉到原本就繽紛多彩的海底生態,我們就必須在不同的下潛深度,以不同透光程度的紅色濾鏡,用來過濾或校正海裡面不同程度的藍色波長光線進入鏡頭所產生的偏色現象 (紅色濾鏡能有效阻擋過多的藍色波長光線進入鏡頭,把藍光還原成原本的自然光顏色),最後,原本從鏡頭進入的藍光經由紅色濾鏡修正的結果,也就可以把拍攝畫面還原成海底原本應有的顏色。
[ 色光三原色合成圖,紅色濾鏡可以把帶有綠色與藍色光波長的光線還原成透明的顏色 ]
但事實上,如果你帶著 GoPro 浮潛 (下潛深度約在海平面 2 米以內) ,此時,在淺泳層的紅色與黃色光波長還沒有完全被海水阻隔,當日照條件充足,海底的能見度夠高 (海流清澈) 時,直接拿 GoPro 以裸境拍攝,產生的偏色情況應該還不至於太明顯,但這時候,如果你為 GoPro 佩掛市面上一般的紅色濾鏡,就會發生畫面出現一片血紅色的情況。
[ 浮潛時因為使用一般市售濾鏡而產生血紅色的拍攝結果 ]
讓我們來看一段因為使用了市面上常見的紅色濾鏡浮潛,而產生上述血紅色影像的實例。
這個影片是 YouTube 裡一位美國 GoPro 玩家所製作,他在影片中解釋了為什麼需要在潛水時使用紅色濾鏡,並且強調,紅色濾鏡只是用來作為專業潛水時,在深海中所使用的,因此他建議一般的浮潛玩家不要隨便拿紅色濾鏡來作為浮潛時的偏色修正鏡片使用。
看到這兒,相信曾與影片中作者有相同慘痛經驗的人應該再同意不過了。但事實上影片中的作者卻只講對了一半,因為這個作者拿的其實是一般市面上只適合在深泳層使用的紅色濾鏡 (市面上絕大多數的紅色濾鏡都屬於這種深泳層專用的濾鏡),因此,當然就無法發揮在淺泳層時的偏色修正效果!
一副好的潛水濾鏡,應該要能夠考慮到在不同泳層深度時,當不同的紅色波長光線逐漸在海中消失,而需要對藍色光波長的透光補正做出不同程度的調校。而 SANDMARC 的 GoPro 潛水濾鏡套組在產品開發時,就已經為使用者考慮到了這樣的情況。因此,當你在不同的下潛深度與不同的使用情境時,SANDMARC 的 GoPro 潛水濾鏡套組也適度的為使用者提供了 3 種不同下潛深度的紅色修正濾鏡與 1 片洋紅修正濾鏡及 1 片黃色修正濾鏡,如下:
SANDMARC GoPro 水中偏光濾鏡套組-5片裝 內附 5 片修正濾鏡規格如下:
# 5-20 ft(英呎)的紅色濾鏡,適合海底「淺泳層」使用,適合的下潛深度約在 1.5公尺- 6公尺
# 20 -50 ft(英呎)的紅色濾鏡,適合海底「中泳層」使用,適合的下潛深度約在 6公尺- 15公尺
# 50 ft +(英呎) 的紅色濾鏡,適合海底「深泳層」使用,適合的下潛深度約在 15公尺以上
# 洋紅修正濾鏡,適合在綠色水域裡當水中藻類較多時,用來修正水中過多的綠色反射光使用
# 黃色修正濾鏡,適合夜潛時,用來修正水裡的 UV Light 手電筒所發出的紫色波長光線使用
[ SANDMARC GoPro 水中偏光濾鏡套組-5片裝 ]
SANDMARC 的設計這可以讓使用者每次在拿著 GoPro 潛水前,可以針對下水後不同的下潛深度拍攝狀況先做初步判斷,再選擇合適的濾鏡佩掛下水,以避免因為不當的濾鏡使用,浪費海底寶貴的氣瓶使用時間。事實上,SANDMARC 潛水濾鏡套組「插入式」的鏡片更換設計,也可以很方便地讓潛水人員在海底為不合用的濾鏡做現場更換,但前提是你必須在潛水前可以為多準備的濾鏡在身上找到合適的放置空間。
接著,讓我們來看看兩段使用 SANDMARC 濾鏡下水後,使用 GoPro Hero 4 在海底所拍攝的實測畫面。
影片一. SANDMARC 20-50ft 紅色濾鏡 下水 10 米 定點實測
這是由潛水貨倉的 Kevin 教練在海平面下潛10米處,以一鏡到底的拍攝方式,使用 GoPro Hero 4 佩掛 SANDMARC 20-50ft 紅色濾鏡,在原地停留實測佩掛濾鏡後的拍攝結果,讓使用者可以清楚比較有佩掛 SANDMARC 濾鏡與單獨使用 GoPro 裸機拍攝時的顏色差異。
影片二. SANDMARC 5-20ft 紅色濾鏡 水中 0-21 米往返 自由潛水實測
這是由 APNEA ZONE 自由潛水溫聞教練手持 SANDMARC 旅行款延伸桿,使用 GoPro Hero 4 佩掛 SANDMARC 5-20ft 紅色濾鏡,從海平面開始以一鏡到底方式,一次下潛至水深 21 米處再折返游出水面。
本測試影片拍攝時,當天的天候是陰天,海水能見度差 (海流較混濁),本影片主要可以提供比較的地方在於,請觀察教練入水後 在 1.5 – 6 公尺處(這次實測佩掛濾鏡 5-20ft 的泳層適用範圍),所拍攝到的畫面顏色,與 0 – 1.5米 及 6 – 21米 等非本濾鏡適用的下潛深度範圍,由 GoPro 畫面所拍攝到的影片色彩變化。另外,在最後 GoPro 浮出水面後,未取下濾鏡所拍攝到的畫面顏色也是觀察比較的重點。
結論與建議
1. 在淺泳層 (0 – 6 米) 時,使用 SANDMARC 5-20ft 紅色濾鏡(適用深度在 1.5公尺- 6公尺之間),並沒有發生像一般市面上的紅色濾鏡出現可怕的血紅色拍攝結果 (可比較本文中的 影片實例)。
2. 在中泳層 (6-15 米)時,這是一般潛水者最普遍的下潛深度,使用 SANDMARC 20-50ft 紅色濾鏡(適用深度在 6 公尺- 15 公尺之間),比較 GoPro 在未使用濾鏡時,拍攝到的海底顏色兩者出現明顯的差異。
3. 一般使用者若在天候條件良好,海水能見度佳時,在 0 – 1.5 米深度的海平面浮潛,使用 GoPro 裸機拍攝其實並不至於產生嚴重的偏色現象。但若下潛深度超過 1.5 米的深度以後,則容易因為海水對黃色波長與紅色波長光線的阻隔,讓所拍攝到的畫面產生偏綠色或偏藍色的情況。
4. 使用者在面對不同的下潛深度時,建議使用不同透光程度的紅色修正濾鏡,並且可以為不同的條件事先準備洋紅與黃色修正濾鏡以備不時之需。
5. 潛水時,在水中最好可以隨身攜帶不同的濾鏡以進行隨時更換,提高潛水時拍攝影片氣瓶的使用效率,若只能攜帶一片濾鏡下水,則建議先針對下潛深度的海棚蒐集足夠的資料,以避免下潛後因濾鏡不合使用的問題徒增影片後製上的難度。
- SANDMARC臺灣「SANDMARC GoPro 水中偏光濾鏡套組-5片裝」產品介紹
- SANDMARC全台銷售據點
- 歡迎引用本文,文章來源請註明出處:Rockpal|SANDMARC臺灣
未分類
圖解 3×3影片製作法則-3分鐘掌握影片拍攝入門技巧
影像的魅力比起一張照片,更能完整闡述一段經歷、一個過程、甚或描述一段精彩的人生故事。
尤其在這個處處充滿影像傳播的社群時代,隨手用手機拍攝一段影片,或利用運動攝影機(Action Cam),記錄平常從事的休閒活動或出國遊玩的經過,上傳到 youtube、Facebook 或 Indtagram 與朋友分享,不但已經如家常便飯,但更重要的,還是莫過於能為自己留下難得的精彩回憶。至少,與三、五好友出遊把妹,學會影像拍攝製作,就已經打敗了一堆只會玩手機上傳照片的阿宅,也是一件頗令人稱羨的事情。
在前文中,我們曾為大家介紹了好用的影像剪接工具 iMovie,但如果您使用的是 Windows 電腦,也可以參考我們在 SANDMARC臺灣粉絲頁 中曾為大家介紹過的「10分鐘,威力導演就上手」影片,幫助大家將日常隨手拍攝的生活片段剪輯成出色的影片。
在本篇文章裡,將進一步從影像拍攝的前置作業開始,簡單為大家介紹一個可以提供給新手拍片入門參考的 「3×3 影片製作法則」。在影片總長度 3分15秒的介紹裡,光是透過影像拍攝與旁白解說(提供中文字幕),從影像拍攝前期,到一步步引導大家製作出具有戲劇張力的影片,可以說為大家提供了最好的示範,也很值得您反覆觀看。
本文介紹的影片是由一家瑞士 Filme von Draussen 影片製作公司的 Mountain Bike Film Workshop 所製作。Filme von Draussen 創辦人Tom Malecha 自己是騎乘山岳越野單車的好手,基於對山岳越野單車運動的熱愛,也特別把自己擅長的影片製作融入其中,透過對此休閒活動的推廣,教導大家運用簡單的「3×3 影片製作法則」為自己製作一部精彩的記錄影片。
所謂 「3×3 影片製作法則」簡單來說,就是從構思影像故事開始,把故事的全程分為「開始」、「中場」與「結尾」三個結構,然後每一段結構也可以給予「開始」、「中場」及「結尾」三個部份,交待故事結構的發展。而在每一個場景中,更應該包含「遠景」「中景」「近拍」等三種不同角度的運用,避免掉平舖直述的畫面舖陳,並給予影像豐富的變化。
這張圖雖然看起來複雜,但實際上顧名思義,「3×3 影片製作法則」其實也很容易讓人理解它叫 3X3 的道理。
除了影片裡介紹的「3×3 影片製作法則」之外,這部影片仍然給予了我們很多在影片拍攝取材上的啟發。例如:人是最好的題材(因為觀眾喜歡看人),給予故事主角臉部特寫、用畫面去詮釋片中人物的感受、使用角架穩定拍攝…等,都是平常在影片拍攝取材上非常好的建議。
另外,影片則建議在故事裡加入一些神奇光影的時刻(如日出、夜晚),並且在故事主軸外,穿插一些有趣的畫面。最後,則是在剪接後製時,對部份色彩給予適度調整。如此,就可以成就出一部豐富而具有生命力的記錄片。
由 Filme von Draussen 影片製作公司所提供的「3×3 影片製作法則」介紹如下。
本片的介紹雖然是以「製作山岳越野單車影片」為拍攝故事的主體,但事實上,透過影片中所介紹的「3×3 影片製作法則」與技巧,隨時可以運用類似的手法,透過不同主題與影像題材的變化,立刻將其置換成「重機環島記實」、「小琉球浮潛」、「東京的一天」、「小姑婚禮側寫」…等不同拍攝應用。
除了片中介紹的「3×3 影片製作法則」,總結在影片其它有用的影片拍攝建議如下。
1. 可以把影片當成是對觀眾說一段故事
2. 觀眾喜歡看人,介紹時可以給予故事的主角臉部特寫
3. 用畫面詮釋片中人物的感受
4. 可以使用角架穩定拍攝
5. 不要使用變焦
6. 故事主軸以外加入些其它有趣的片段
7. 可以在影片裡加入神奇光影的時刻(如日出、夜晚)
8. 保留精彩片段,不要讓影片過長
9. 配合節奏,保持影片張力
10. 對影片給予適度的調色
最後再補充一點,從過去的經驗,時時拿起攝影機或手機,捕捉生活中的題材增加拍片靈感,也可以為自己增加在第一時間鏡頭角度掌握的敏銳度。從今天開始,你也可以成為自己人生中的奧斯卡大導演。
推薦 SANDMARC 單車運動攝影配件「鋁合金CNC單車強力固定架」
頁首圖片來源:ltn.com.tw
本文影片來源:Vimeo
歡迎引用本文,文章來源請註明出處:Rockpal|SANDMARC臺灣
未分類
5分鐘 IMOVIE 就上手 製作人生中的第一部MV
圖片來源:Youtube
生活影片記錄可以為我們留下許多獨一無二的精彩回憶,透過簡單的影像剪輯,更能讓原本平凡無奇的生活影像增色不少。本文將花 5 分鐘的時間,讓大家瞭解如何在 Mac 電腦中使用 iMovie 軟體製作影片。希望能幫助大家在製作生活影片時,克服心理上對剪輯軟體操作界面複雜難懂的使用恐懼,並提高對影片製作的信心。
在稍早一篇 C/NET 對 GOPRO 執行長 NICK WOODMAN 的專訪裡,GoPro執行長提到今年在發展方向上,除了將持續優化 Hero 系列產品的易用性外,它們也將一舉推出更方便與更容易上手的電腦桌面剪輯軟體,讓使用者可以更快速、更方便的解決大量影片後製,與同步上傳的問題。GoPro 並計劃在今年 3 月份釋出這一套方便使用的桌面剪輯軟體。
這對許多喜歡玩運動攝影機 (Action Cam) 的愛好者來說,當然是個天大的好消息。但事實上,在手機攝影功能愈來愈強大的同時,出門遊玩使用手機錄影,或者許多媽媽想要利用手機為呀呀學步的北鼻製作人生中令人難忘的影像記錄時,使用手機錄製生活影片這件原本應該很簡單的事情,也常常因為對影片剪接與後製技巧的不熟悉,讓人們減低了使用手機錄製影片,或進一步影響使用運動攝影機的意願。
在今年 GoPro 正式推出好用的桌面剪接軟體之前,或者對大部份非 GoPro 或其它運動攝影機的使用者來說,市面上其實還是有很多強大好用的剪接軟體可以選擇。其中 iMovie 就是 Rockpal 平常會拿來剪接與製作影片的好用工具。
舉凡平常許多影片剪接最常使用的功能,例如「截取影片片段剪接」、「插入照片」、「影片銜接過場效果」、「上字幕」、「背景音樂剪接」、「錄製配音」等,都可以在 iMovie 操作界面中透過最簡單的「點擊」、「拖曳」等方式完成。根據經驗,iMovie 裡這些基本功能選項,對於任何想要完成一部簡單的生活影片製作者來說,可以說就已經涵蓋了 90% 以上的基本需求。
這裡介紹的 iMovie 是在所有 Mac 電腦裡的 APP 標準配件,但如果各位想要在 iPhone 或 iPad 裡使用 iMovie,就需要在 APP Store 裡另外購買付費版本。它目前在 Apple 的 APP Store 裡的行動裝置版本售價是 NT$150 元。
讓我們先來看一段用 iMovie 影片編輯軟體製作的影片。
這是一部記錄去年 2015 年在美國內華達州舉辦的 Rise Lantern Festival 放天燈活動的影片 (原始影片來源:Youtube / Paul79UF)。由於影片錄製的畫質不錯,加上錄影時現場收音的效果並沒有戶外錄影時惱人的風切聲,因此,如果要拿它來剪輯一段簡單的元宵節祝賀影片,只要透過 iMovie 從原始影片中選擇你要的錄影片段,配上字幕,再加上簡單的影片播放效果,就是一支可以在元宵節用來向親友們祝賀的感人影片。
因此,讓我們花 5 分鐘的時間,看下面這一段由香港青年學院發心製作的 iMovie 使用入門介紹 (影片為粵語發音,但有搭配中文解說字幕)。4分多鐘的影片長度,就已經把我們日常剪接影片裡許多 iMovie 常用的功能作了完整詳細的介紹。而這裡唯一需要留意的,由於 iMovie 軟體各種版本釋出的時間不同,在操作界面上難免會有一點小差異,但在使用功能上都是大同小異。如果你手邊有 iMovie 軟體,就可以馬上拿一段已經錄製好的影片著手仿效製作。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經由剛剛的影片介紹,雖然在 iMovie 軟體裡有 iTune 授權提供的各種基本情境免費音效庫,但是如果大家不想讓自己剪輯的影片出現跟其它人相似的背景音樂,在 Youtube 裡,還有一個已經獲得由全球音樂創作者所授權提供的免費背景音樂資料庫,裡面收錄了成千上萬首各種不同長度的情境音樂可以免費下載。只要大家在使用時,稍為留意一下每一首曲目的免費授權使用方式,比如說在片尾署名作者等,就可以自行免費下載使用。
祝大家都能為自己製作出一個獨一無二,讓人生充滿回憶的生活影像記錄。
歡迎引用本文,文章來源請註明出處:Rockpal|SANDMARC臺灣